认知这个词是最近几年才提的多起来,到底什么是认知?

我觉得用一个程序员们都听得懂的词来形容,大家马上就理解了,这个词就是:响应(response)

当在接收到知识的时候,你的响应是什么?这个响应就是认知。当然,我觉得知识可以换成更广义的信息

当你获取到一个信息时,你有什么响应?这个响应包括了你对这个信息的思考,理解,甚至依据这个信息作出的一系列决策等等。

响应的速度越来,质量越高,说明你的认知能力越强。也就是大家说的,性能好不好。

在信息社会以前,人们接触到的信息相对较少,信息面也不广,所以,在低频的请求下,对响应的要求不那么高。而在当今社会,信息量大,频次高,面广,对响应的要求自然就变高了。如果你的认知能力不强,那么你的响应就会变慢,错误的响应次数就会增加,甚至有down机的可能性。这就是为什么当今社会大家开始重视认知这个事情了。

说到这,突然想到新冠疫情里的一个事。我妈经常微信里跟我感叹:为什么国外的人就非不戴口罩呢?中国人在疫情一开始的时候,大家就开始主动屯口罩了,结果,到了国外,没人戴。

关于这个事,有各种解释,有的说是文化礼仪问题;有的说是国外买不到口罩;有的说是政府不要求。

真相到底是什么,我们不去探讨。不过我觉得也可以尝试从认知上去理解一下。

当一个人第一次接收到:新冠肺炎 这个信息的时候,该有什么响应?我想大家可能第一个响应就是:这是一个呼吸系统的传染病,症状类似流感,所以,戴口罩可以避免传染。

对吧,大部分人应该都是这个响应吧。但是,我觉得,国外可能并不一定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响应。你可能无法理解,有一个论语里的故事很好说明了这个问题:

朝,子贡事洒扫,客至,问曰:“夫子乎?”曰:“何劳先生?”曰:“问时也。”子贡见之曰:“知也。”客曰:“年之季其几也?”笑答:“四季也。”客曰:“三季。”遂讨论不止,过午未休。子闻声而出,子贡问之,夫子初不答,察然后言:“三季也。”客乐而乐也,笑辞夫子。子贡问时,子曰:“四季也。”子贡异色。子曰:“此时非彼时,客碧服苍颜,田间蚱尔,生于春而亡于秋,何见冬也?子与之论时,三日不绝也。”子贡以为然。

这个三季人的故事,不管是不是后人杜撰,不过说明了一个道理,认知决定行为,一些无法理解的行为,背后的原因就是他的认知就是这样的。

所以,我们要感谢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,让通识性的知识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,让普通老百姓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认知。有了这样的认知作为基础,在像遇到新冠这样的大事件时,才能够最快效率的作出响应,最快的控制住疫情的传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