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的产品观
本文是《微信背后的产品观》的书摘
用户
用户的反馈只是帮助你了解到他们的想法,而用户的需求是零散的,解决方案是归纳抽象的过程。
这个理论来自一本书——《乌合之众》。如果我们聚集在一起去做一件事情,那我们就是乌合之众。群体智商必然是不如个体智商的,因为大家都喜欢趋同,向别人看齐。
之前跟某产品的负责人聊天,说他们的产品口号是“发现新的知识,发现更多的世界”,其实不太对。因为人没有学习知识的爱好,都是被动学习的。假定用户很喜欢学习很喜欢知识,这个出发点可能就错了。
可以看到,用户的一些心态,很多时候跟我们预想的是不一样的,如果我们把事情一步到位,做细了,可能会出问题。
需求
所以,需求只来自你对用户的了解,这里非常想强调几点:第一,需求不来自调研;第二,需求不来自分析;第三,需求不来自讨论;第四,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。
所以,对于新点子,99% 的情况下把它否定掉总是对的。当你要去判定这个点子该不该做的时候,很简单,否定、不做,就可以了。
情感上的需求,也是产品中除技术以外很重要的一点。伟大的产品应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,而不仅是提供一些功利上的好处。
场景
对于产品来说,从中受到一个很大的启发是,要营造一个“环境”,然后由这个环境来决定用户来做什么样的反应,用户会被你营造的“环境”牵引。这是决定用户应该做什么的重要因素。
这句话说明一个问题,就是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,到底是面向场景来做,还是面向某个功能来做?因为功能脱离了场景是没有意义的。
解决方案
如果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太复杂,一定是问题本身错了。事实上就是这样的。
我想跟大家说,其实没有设计,只有解决问题。我们很害怕的一点是,很多人把设计工作想得非常高端,觉得这是一个很高尚的职业。其实我们每天都是在解决问题,而不是从事设计工作,只有把问题解决好了,才是做了一个好的设计,但不是为了去做设计而去解决问题。这是本末倒置的。
我们做一个产品的时候,结构是最重要的,然后才是一些细节。大家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:“赢在细节”,让人以为把细节做好就可以了,其实不是的。微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产品,因为微信里面包含的功能非常多,如果做一个列表把微信的所有功能列出来的话,会发现这是很恐怖的,里面包含的东西特别多。但目前大家用到的微信并没有显得很复杂,看起来还是挺简单的,以至于我们做了一个新版本,你都找不到它有什么新功能。那是因为我们先把微信的骨骼梳理清楚了,枝叶的东西藏得很深也没有关系,这样整个产品才不会乱掉。
我们说设计就是分类的意思是,我们发现在做很多产品的时候,做得不好往往是分类分得不好,几乎大部分的工作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上。哪怕是写一篇简单的文案、一个用户的通知,到怎么去定义一个产品特性,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分类有没有分得很好。只有分类分得好,对用户才能显得亲切易懂,对产品才显得结构清晰。
因为我们做新功能的时候,总是喜把新功能摆出来,总是怕用户不知道我们做了什么新功能。这都是新手的做法。
新功能的罗列是坚决不可接受的,是极端不好的。我记得苹果以前的发布会,是不会罗列一堆功能指标、一堆性能指标的,但是现在开始罗列一些指标了,感觉这是不好的趋势。苹果的产品买的是整体的体验,
所以我们认为,好的产品应该是自然增长的,而不应该为KPI而改变产品。KPI只是一个好产品的副产品,好的产品自然会产生好的增长曲线。
所以说,战略行为不一定来自需求层面,更多来自战略任务,战略任务可能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成立,但是在真实场景下不一定成立。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大公司,它的战略很厉害,但是最终还是走向失败。
有DNA的产品才会进化。DNA到底是什么东西呢?DNA是产品的价值观和认知,产品在进化的过程中,怎么才能看起来像个生物体那样,有自己的内在?这些都是我们在不断思考的问题。
如果我们非要用一个词来表达一个产品有灵魂的话,它应该像人一样,有很多面。它是有机联系的,表现出的产品结构是很好的;它有肌肉的东西,是功能;有产品的气质,背后是价值观;它的反应应该很敏捷,应该很理性;它的理性表现在逻辑很清晰、交互很合理上;它的谈吐(文案)要好。对应到人身上,它是整体和谐而不是精神分裂的。
当我们可以跳出非常功利的目标之外,再想一下初心,重新用另外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产品,可能你会觉得你的工作会变得很有乐趣,充满了挑战,并且很有成就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