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在什么是认知开篇就说过,认知实际就是当你获取到一个信息后,给出什么响应。

那么是什么在控制这个响应呢?答案就是你的大脑

今天我们就深入来聊一下这个话题。

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,耳朵可以听到家人与朋友的声音,双手可以跟世界产生各种各样的交互。但其实严格来说,这个说法不准确。看的能力不是眼睛,其实是大脑,眼睛是用看的工具。听也类似。

大脑其实只是孤零零地悬浮在一片黑暗之中,环绕着它的只有来自860亿个神经元此起彼伏的电信号。大脑就是依靠这些电信号,理解着周围世界的一切。它就像一颗星星,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幽暗宇宙之中,陪伴着它的只有其他无数颗星星所带来的引力。在这种情况下,大脑每一天的工作是通过外界输入的电信号,微调神经元之间的连接,优化由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网络,使得这个神经网络能够更好地反映外部世界。

如何调整呢?首先,大脑会通过调节神经元之间的连接,把外部的环境信息尽可能储存起来。比如:大脑发现一个刺激总是反复出现,就会把对应的神经元节点优先级调高;发现两个信息总是经常被联系起来,就在它们之间创建一条更短的通路;等等。通过这些方式,神经网络能够更快速地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。这个不断优化、调整的神经网络模型,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型,也是在大脑看来,我们所处的世界所“应该有的样子”。

然后,当我们接触到新信息时,大脑会根据已有的心智模型对未来进行推断,“预测”我们可能会遭遇什么,需要做出什么反应,可能会引发什么后果。大脑会根据这些结果,产生一个自上而下的预测信号,再把这个预测信号跟自下而上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对比。如果一切吻合,就按照预测的方式行动;如果不吻合,就会产生一个预测误差,这时,大脑或是调整心智模型,或是驱动我们去做出其他行动,来修正和消除这个误差。

这就是预测加工理论。它可以分成两部分:第一部分是通过每一天、每一分、每一秒的信息输入,不断微调大脑内部的心智模型,以便更好地符合和反映外部世界;第二部分是通过这个心智世界,对我们每天会遭遇到的情况、做出的反应和结果进行预测,通过预测和对比来检验心智模型的有效性

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类比:你第一天上学,进入教室,老师让大家起立问好,于是你学习到一条规则:上课前要起立问好。大脑会把这条规则写入心智模型里面,试图用它去解释和理解这个世界。接着,第一节课下课,进入第二节课,按照刚刚创建的新规则,你起立问好,其他人也同样做,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,这就是一个“符合预测”的情况。于是,这条规则得到了强化,大脑会更加相信它,利用它去处理对应的情境。

反过来,如果你起立问好,却发现其他人都没有动,那么,大脑就会立刻发出警报:是不是遭遇到一个“不符合预测”的情况了?这时,你的思维就会立刻飞速运转:为什么这条规则失效了?现在的场景跟先前的场景有什么区别?这条规则生效的条件是什么?我是不是需要修改这条规则,使它更加适应更多的不同场景?这就是对心智模型的调整和修补。经过思考和外界的反馈,你就会得到一条更新的规则,再把它写入心智模型中。于是,你的心智模型就会变得更加完善,能够适应更多的情境。

以上就是大脑本质的工作模式:通过这两部分所构成的回路,不断地让自己更加理解外部世界,更加适应外部世界

读到这里你可能就要说了,这不就是机器学习的玩法吗?是的,没错。大脑就是这么工作的。日常生活中,针对大部分的输入,其实大脑都是用现有模型去应付的,比如你吃饭的时候,从来没有思考过要怎么拿筷子,食物放嘴里要怎么嚼烂吧?用个词来说就叫:下意识。

那么,回到认知这个话题,你的认知能力的高低,也就取决于你的大脑已经训练出来的模型是什么样子,是不是最接近于外部世界真实的样子

所以,佛说: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。其实没有错,你感受到的外部世界确实不是真实的,而是你的模型反应的样子。

那么,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工作模式,会让我们的大脑具备一些特征,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。

既然大脑在每时每刻训练我们的心智模型,所以,大脑对任何接受的信息,都会优先使用心智模型去进行响应。为啥?因为高效啊。只有当你接受到一个模型无法处理的信息时,大脑才会启动思考的过程。

其实,这是合理的,你想,要是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事你都需要思考以后才能做出响应,那一天可能也干不了几件事了。

另外,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:熟能生巧。什么叫生巧?也就是说对于这件事,大脑的心智模型已经能够处理了,不需要思考了。这里要特别指出一个陷阱。在当今我们获取信息的各种渠道,各种APP其实是有推荐算法加持的,是很片面的,所以大脑的模型会更容易得到强化,这会让我们的模型变得比较狭隘和偏激。

那么,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加,我们的模型能够处理的信息会越来越多,如果你的生活缺乏变化,那么其实整天都不需要做太多思考。

当然,这也有不好的地方,有一个词叫:老顽固,也就是指这种情况。所以,大脑在模型逐渐完善后,会更倾向于稳定,尽量少的去改变。这也是合理的,人类还是更喜欢确定性的生活,确定性能够带来安全感。试想一下,要是某天早上起床,突然发现你不在自己家里,周围也都是你不认识的人,你是不是会非常的恐惧?

所以,根据上面说到的大脑工作的特征,我们要如何在日常中优化我们的心智模型呢?

你要是了解机器学习,你就应该知道,模型如何全靠你用什么来训练。所以,针对我们的大脑,我们应该喂给它更全面的信息,让它具备一定的广度,同时针对你从事的工作,应该喂一些有难度的知识,让大脑经常的启动思考过程,不至于变得太懒

当然,这个难度要适中,避免大脑产生恐惧的负面情绪。最新的科学证明,15%的新知识会是一个效果最好的比例。

最后总结一下,保持大脑的活力,你得走出舒适圈进行刻意训练,但是也别用力过猛,每天尝试一点变化,量变最终会质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