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数字化转型
对于企业而言,数字化转型早已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。到底什么是数字化转型?好像很少有人说清楚,今天看到一篇文章,还不错,转给大家看看。
数字化转型到底在转什么?
“转型”这个词比较好理解,每家公司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转型。一家公司,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心是不一样的,之前的优势可能到现在就是劣势了,为了发展,所以需要不断转型。但是,加了一个定语“数字化”后,传统企业的管理者们就蒙圈了。他们不知道数字化转型到底意味着什么,毕竟数字化是个新东西。
接下来,我从宏观、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聊聊我的看法。
首先,从宏观来讲,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。
但是,注意不要把数字化转型中的数字化简单理解为某一种技术,而是应该理解为我们不断地通过技术手段打破空间的限制,使企业可以更方便地从事各种生产或经营活动。
人类社会,从农业化,到工业化、信息化,再到现在的数字化,一共经历了 4 个阶段。这期间有两个规律没变,一是人类通过技术的手段不断地打破空间对活动的限制
;另一个是个体的能力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变强
。
这几年,很多人喊元宇宙,虽然有时候大家觉得很虚,但这个技术的探索方向我认为没错。它本质是要在虚拟空间里,通过提升协同效率来提升工作效率,让个人不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做事。这是顺应趋势的,只是现在的时机还不成熟。
我觉得数字化会让“渠道”发生很大变化。
渠道就是你跟所有人的联系方式,无论是 ToC 的企业还是 ToB 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渠道。回顾一下最近这十年,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渠道,渠道革命对我们整个的商业形态影响都很大。顺着数字化的方向往后走,将来就是 3D 渠道。渠道不断升级就是数字化技术带来的自然结果。
渠道的变化,我看到大家鲜有提到,其实是挺重要的。特别是对于传统企业而言。
另一个趋势是随着技术的发展,每个人的能力都在增强。 就像最近很火的 ChatGPT,它本身就是各种知识封装,借助 ChatGPT 助手,每个人掌握的东西瞬间增加很多。比如更强的对话能力。实际上,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,借助工具,个体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,这带来很多变化。它也一定会反映在商业形态上,甚至会改变企业的组织管理和个体的工作方式。
中观层面,在数字化条件下,企业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。
我们现在的传统工厂,引入了一些先进的设备,但是整体上来讲,工厂并没有完整连接起来。数字工厂是指不仅要给工厂引进新的设备,还要让这些设备通过各种手段能够连接在一起,让整个工厂像数字化系统一样高效运转。
以前,生产设备上虽然有系统,工作人员还要去车间的机床上看数据,但是,现在人们希望坐在办公室就能看到数据,坐在办公室里就能调配整个生产线。但这只是一小步,如果真正产生作用,你会发现内部的管理应该会发生很大变化,这个时候大家就需要琢磨,我们应该把什么样的业务知识转移到我的业务系统里。
这是我们设计数字化企业时应该考虑的事情。数字化转型绝对不是简单地把一个线下的流程搬到线上去,而是要把业务经验和知识注入到系统。如果能够站在这个视角看问题,等你把所有设备系统连上了,用数据改善或者是改变业务,用数据驱动决策,把业务经验和知识转化成软件里的算法或者功能,把它放到管理系统,管理工厂这件事就变得越来越有效率了。
再往微观讲
,时代的变化必然会作用到每个人身上,企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也在发生变化。很多人都跟 ChatGPT 聊过天,聊天的过程中就能发现,如果这个人有很强的结构化思维,善于层层递进,善于用条件约束大模型,以指定的资料要求它分析,那 ChatGPT 产生的结果会比你泛泛地聊天要好。
泛泛的纯用自然语言提问,就是找了个知识比较丰富的陪聊,那不是真正的生产工具,生产工具是你给他明确的约束条件,他就会产生预期结果。不管是 ChatGPT,还是其它工具,我认为核心能力之一是一个人的结构化思维。在数字工厂里,靠用结构化的思维把流程、数据都梳理好,你提到的东西才可能被翻译为软件,翻译为数字工具。我们要增强结构化思维,能够说清自己到底要啥,然后把它转变成数字工具,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数字化劳动者。
还有一点需要提醒,随着技术的发展,从业者的技能也需要随之变化。很多传统企业的人,思想封闭,技能很多年没有变过,这是值得警惕的。
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的区别是什么?是否有核心的技术差距?
关于这个问题,我的看法就是你要分不清就别分了,只要方向对了就行。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是做实践,并不是做理论研究,只要把握住大方向就行。
这个方向你看国家政策也好,看互联网行业的实践也好,看这两年行业的趋势也好。我理解数字化就围绕三件事:
第一,数据到底能不能成为一个新的生产工具?能不能实现数据驱动决策,驱动业务?第二,以数据为第一要素,围绕着数据做工具。第三,通过移动互联网拓展内外部销售渠道。
你只要沿着这三个方向走,就都是数字化。我常对企业管理者说,你要是能把数据分析明白,把数据对生产经营的作用发挥出来,没有人敢说你不是数字化。
信息化这个词最早是一位日本学者在上世纪 60 年代提出来的,他还是个人文学者,不是干计算机的。提出来之后西方也比较接受,后来就成了大家公认的信息化了。但他那时候提的信息化比较简单,你可以认为就是计算机的使用率和网络的普及率,这俩就算是衡量信息化的标准。其实还有一条:在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下人们行为的合理化。但这一条就比较虚了,不好度量。
我们常说搞信息化的时候做的软件全是竖井烟囱式开发,相互之间无法连接,业务协作不好,数据也不一致,总有各种数据质量问题。如果从技术延续的角度来看,数字化技术也是信息化技术的延续。数字化相较信息化,最大的差别是全局化的整体设计。
数字化就像比尔·盖茨提出的数字神经系统那样,要大家做的系统不再分割,能连上,数据和业务能够贯通。
老杨总结
一句话简而言之:当信息化进展到一定程度,人也好,设备也好,都已经上系统,联网。那么如何让他们产生有效的连接
,从而提升社会的效率
。这个就是数字化要解决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