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社会心理学》这个书是国庆节看的,最近一直比较忙,没时间来总结一下。今天简单聊两句

什么是心理学

心理学其实是研究范围挺广的一门学问,毕竟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动物嘛。

而人的内心活动更是瞬息万变,佛说,人在一刹那就有八万四千个念头。从这里也可以推断出,其实心理学只能研究人的思考模式,以及小部分的共性。要想彻底搞清楚一个人的内心活动,还是非常困难的。

那么,人每天悄悄的在心里琢磨什么呢?在做解释,自己给自己解释,解释正在发生的一切,包括观察到的身边的一切人和事。

毕竟人也是一种动物,动物首先要干的就是保命,确认自己是安全的。人也不例外。所以人也时时刻刻在观察,在分析,看看我现在所处的环境是不是安全的。

那么什么叫安全的呢?通常来说,熟悉的环境就是安全的。如果身边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在自己的可理解的范围,那么就是熟悉的,也是安全的。所以,人的心里活动通常就是做解释,看看正在发生的是不是自己可理解的。如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,那么就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做进一步归因和解释。

归因的特点

提到了归因,那么只要上过中学政治课的都知道,一件事的发生通常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促成的结果。而我们人体所有的观察器官都是向外的,都是用来观察外部的。所以,造成了我们归因上的一个特点:严于待人宽以律己

就是说,我们会把他人的行为更多的归纳为内因,也就是他人内在的特质和态度,而很少考虑环境的影响限制。反过来,我们会把自己的行为更多的归纳为外因,也就是需要做出反应的情境上。

举个例子,如果自己撒了一个谎,那通常我们会解释道:那个情况下,我说的这个谎话是为他好,不得不说的。

同样的,如果我们知道对方撒了一个谎,我们通常会解释道:这个人就这样,满嘴跑火车,以后离他远一点。

从这个归因特点,我们可以很容易的了解到一个结论:我们对自己和别人得到的结论往往是不正确的。 对自己很容易高估,而对别人很容易产生偏见。

结论

所以,心理学基本是围绕着人在各种情境下做归因而展开的,在这里我就不展开了。

那么,我们了解到了人的这个特性后,怎么办?

我只能说,这是人的天性,要违反是不太可能的,只能尽量避免。在旧文 大脑的工作模式 中,我曾经说过一句话:你的认知能力的高低,也就取决于你的大脑已经训练出来的模型是什么样子,是不是最接近于外部世界真实的样子。 而我们每天喂给大脑的素材,就来源于你每次归因后的结论。

所以,如果喂给大脑的素材错误的多,那么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越偏。随着年级越长,大脑的模型越趋于牢固,那么要改变就非常困难了。心理医生应该通常不给老年人看心里疾病吧?理论上应该是很难治好的……

那么,这里提两点可以做的:

  • 换位思考:多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,这样能够体会到对方所处的环境。
  • 批判性思维:不要轻易相信任何结论,包括自己得出的结论,多做分析,实践,思考。当然,过犹不及,不要变成杠精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