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疫情冲击和经济低迷的双重打击下,最近两年任何企业,任何个人其实日子都不好过。我们看到了很多曾经风光的大厂都开启了大规模的裁员。不知道你思考过没,企业选择裁员的逻辑是什么?裁员到底有没有用?

我们可以类比一下减肥。正常的减肥思维,肯定是哪里肉多减哪里对吧?你会不会说我们要平均分配一下,身体每个部分都减一下,又不是神经病。

所以,同理可得,裁员的本质是要去除冗余。就好像减肥一样,减肥的目的是要让自己更健康,所以,要把身体里不好的冗余去除。企业也是一样,伴随着裁员,企业在过程中应该是去识别冗余,剔除那些对企业可有可无的业务,可有可无的员工。当然,要做到这一点看似很容易,其实对于高管(VP以上)要求是挺高的,至少高管心里对于公司的整体营运情况是非常清晰的,包括每个业务投入多少资源?产了多大的收益?这些问题要随时能答的上来,否则怎么知道哪里有冗余?难道就靠算一下人力成本?难道就看一下每个人的工作负荷?会不会太low了……

所以裁员做得好的企业,完成裁员后应该是神清气爽,目标更聚焦,而规模更可控,这样才能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。同时可控的规模也能够为将来新一轮的增长做好准备,船小好调头嘛。

这就是传说中的熵减

所以,在经济低迷的时候,我们经常提到一个词叫:蛰伏待机。如何才能待机?如何才能找到未来的机会?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困难,毕竟能够有这种能力的人太少了。在这里,想再提一下我的旧文:有价值的目标里面提到了一个“点线面”模型。我们普通人其实不需要去找机会,去做创新,没必要。我们要学会“借力打力”,要学会“顺势而为”。经济虽然低迷,下行,但是未来的趋势不会发生太剧烈的变化,所以其实这是给了一个“上车”的机会。

巴菲特说: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。其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。经济下行的时候泥沙俱下,好的不好的资产价格都会下降,只要你能够看准未来的趋势在哪,那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捡白菜的机会。

对于企业也是一样,大部分的企业要做的其实不是去搞什么创新,而是看准未来的趋势,利用裁员后的灵活规模,调整好自己的赛道,然后等待下一次的起飞。